2020年九月份看电影记录

分类:天堂影院
2020-10-02 10:49 阅读(?)评论(0)

2020年九月份看电影记录

【国产电影】

电影《夺冠》:本来应该在春节上映的电影《夺冠》,直到今天才正式公映,终于撩开了面纱。影片前一部分反映的是八十年代女排创造的传奇,后一部分,针对今天青年的特点,如何以新的观念训练女排,这是郎平不同于别的教练的地方,为什么中国人把冠军看得这么重,因为中国人还缺乏自信,因此无形中也增加了中国运动员的负担。该片可以看成是一部励志片,但某种程度上也在改变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陈可辛原先的文艺气质在该片中完全改变了,其纪实性拉近了人们与时代的联系.

【民国电影专辑】

老电影《都市风光》:摄制于1935年的电影,由袁牧之自编自导,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都市画卷。然而影片的主体部分并不具有独立实感的性质,它内置于片头与片尾出现的西洋镜之中,倒映在疲惫颤动的眼眸之中。影片对城市纸醉金迷下的横流物欲的批判可谓显然。而从另一维度来看,既然是处于虚像之中,我们不妨突出其对于“虚幻”的理解:人与自己的生活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镜面,人成为了自身命运的“局外人”。那些西洋镜中的灯红酒绿与荒堂悲辛与他们之间本就存在着无法填补的鸿沟。更可怕的是,即使这一鸿沟填平,他们依然无法真正地浸入与把握生活。在多面人性的构境之内,影片同样展现了社会浪潮下人固有的视域局限——这也是“镜像”形成的深层动因。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看到了唐纳和蓝平(江青)的表演,之后他们两人结婚,一年过后又离婚,江青就跑到了延安。因此他们两人所演的这部电影,实在是珍贵的影像资料。

老电影《狼山碟血记》:摄于1936年。费穆暂且走出传统伦理,用光影书写末世警钟,同所有左翼电影人一道,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喊。[狼山喋血记]不仅是第一部国防电影,也是费穆作品中分量极重的一笔。它是一个独特的寓言,展示了费穆这个知识分子电影人的爱国情感。 整个影片有两个关键词:“寓意”和“鼓舞”,贯穿全片。影片有很多有寓意的事物和人物,比如狼、哑巴、迷信的赵二等等;鼓舞着人们抗争、鼓舞着人们团结。影片受到了进步舆论的高度赞扬,32位进步影评家联名推荐这部影片,它也被当作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

老电影《摩登女性》:摄于1945年。两性相处是以结婚组成家庭为目的。该片较之前的影片(如《结婚交响曲》)更进一步的是开始直接讨论家庭的问题,而不仅仅止于讨论爱情是组成家庭的情感基础。因而,家庭关系显然是当时上海都市社会生活中更具话题性的主题。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家庭是当时市民更加需要的固定的、有法律保障的情感关系。因而守护家庭显然是个重要的情感话题。就像影片的结尾,最终回归家庭是最可靠的情感依托。当然,的意义是演进的,这是一个双方均可以兼顾事业和爱情的结合体,并不是以牺牲女性的自身发展为前提。影片对于今天的社会现实仍有意义。

老电影《风云儿女》:摄制于1935年,影片中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国歌,那么这部电影到底说了什么呢?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影片编剧壮怀激烈,然思想主题稍嫌外露;许幸之初执导筒,技艺相对稚拙;袁牧之有千面人之称,但台词却有话剧痕迹。影片主旨显然不在儿女情感,而在时代风云。尤其是它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

老电影《春蚕》:1933年,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一家勤勤恳恳的小老百姓,为了生活拼尽了所有力气。就算是自己连续5天不眠不歇,都一定要让蚕宝活下去。就算是那些所谓的迷信,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大的效用,可是他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图的不仅是心安,也是一份活着的希望。一家人,天天在生存的边缘拼尽全力地挣扎。可是到头来,在他们完全迷茫的状态下,依旧是被生活判了死刑。

老电影《天伦》:摄于1935年,费穆导演。该片于1936年在美国上映,因此是美国人按美国思维重新剪辑过的费穆在影片中实际宣扬的是在西方人看来的爱人如己,来求全人类的天伦之乐的超给阶级人类爱的思想的。这部影片也试图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影片中用中国传统儒家理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对应西方的宗教信仰。如电影一开头的儿童牧羊,这一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的西方意象,还有老人病重时,妻子、孙子、养子一群人跪地向上帝祷告的镜头,还有最后老夫妻腾云驾雾般在天空俯视孩童,明显的西方宗教色彩,有上帝爱世人的感觉。《天伦》中,费穆是在讲伦理,也是中国人伦理观中最重要的“(血缘)亲情伦理然后推之于社会伦理,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有西方人性与中国价值观的碰撞。有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在近现代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深沉思考,暗示出伦理主旋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死亡,时刻透露出导演对危机时局下民族未来命运的思考,对传统价值没落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皈依何处的思考。

老电影《小玩意》:摄于1933年,由孙瑜导演。影片用温馨平和的笔触描写了桃叶村村民、叶大嫂一家在风光秀丽的桃叶村里清贫、祥和、安定、宁静的生活,以浪漫的笔触展示和赞美了叶大嫂的才智、技艺和真、善、美在她身上闪现的光华。这些描写在前半部分用去了相当篇幅,并由于细节运用和浓烈的渲染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与叶大嫂越来越深重的灾难以及后来悲凉、孤凄的晚景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前后对照,泾渭分明,极富感染力地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侵略战争的罪恶。浪漫的诗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彻底毁灭,使这部影片蕴含着一种悲剧式的魅力。该片是孙瑜的代表作,也是1933年集中问世的一批左翼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体现"联华"新颖独特艺术风格的精品。

老电影《风雨江南》:摄于1949年前放前夕。夏衍编剧,章泯导演。春梅的丈夫玉树根几年前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现在小叔又被乡公所抓去。春梅曾在李春堂家当丫头,于是来找春堂,欲托春堂给她向乡公所说情。可是李春堂大发雷霆,把她赶走。春梅无奈,只好自己跑去乡公所说理。此时,消息突然传来,谓春梅的丈夫投奔了解放军,当上团长。乡长本打算把春梅关在监牢里,但狡诈的地主许福认为拉拢春梅为干亲,则解放军到来时可得庇护。徐福抢先用轿子把她接去,认作义女;李春堂又要把她抢回,称春梅本是李家的人。在各人争议不绝的时候,解放军已准备进村,地主恶霸不禁慌作一团,而春梅和百姓则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影片极具讽剌意味。企图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安宁,都是不可靠的。

老电影《木兰从军》:摄于1939年,由卜万苍导演。卜万苍执导的影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宣扬沦陷区军民保卫国土、抵抗外侮的抗战思想,是一部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军民士气的佳作,另一方面,它和1937年到1945年间沦陷区内的许多影片一样,被刻意地冷处理、边缘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当年在上海租界内创造了连续三个月连映不衰、场场爆满的强心剂之作,但是当年许多看过影片的人,都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木兰从军”故事再次进行演绎,不知效果如何?

【国际电影专辑】



苏丹、法国、埃及、德国、挪威、卡塔尔电影《你会在20岁时死去》:一个叫穆扎米尔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村里的先知预言会在20岁那天时死去。 向死而生,是他打出生以来的宿命。 他在墙壁上刻画的每一笔,不仅是他活过的每一天,更是他对死亡降临日期的计算的恐惧。每一笔,刻画的是他沉重的,如身在囹圄的囚徒般被判了死刑的命运。他,二十年来,从没有一天真正的活过。 我穿白是因为悼念我死去的儿子,你穿黑是因为你悼念你还活着的儿子。他的母亲,自预言那天起,不让儿子走出村子,甚至不想让他走出家门,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是母亲爱护儿子,对抗死亡,最无力且又最强大的方式。如果说这是无力,愚昧,错误的对抗死亡的方式,那什么是正确的? 对于一个一生从没走出过被神权掌控的村子的她,在被宗教教条灌输了一生的认知里,她或许从没有过任何对错质疑的意识。没有基本的对对错的判断力,又哪来的对正确的选择?所以,这到底是谁的错?她的?宗教的?先知的? 或许,这本就是无解的。 神要人死,人就不得不死?先知传达的是神的话语? 到底是谁判了你的死刑? 这明明不是预言,而是来自被愚昧的宗教信条洗脑的[先知]的诅咒。 这也是以神爱为名的囚禁。好在电影的结尾,挣脱了宗教的神性枷锁。男孩在19岁最后的一夜觉醒,成长为真正的男孩。20岁的早上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他忐忑又欣喜的冲上街头,疯狂的在风中飞奔。这一天,他终于冲破诅咒,得到了重生。

捷克电影《甜蜜的永远》:通过一栋楼里两家人的生活,以捷克人特有的幽默手法,细致而真实地描写了这一年,转瞬即逝但又注定会成为历史的1968年。影片整个的基调温暖而又凄凉,幽默之中含着忧伤。那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岁月,那是一段让人回味的生活,严酷之中早早盛开的花朵,却又是如此的短暂,让人低回不已。影片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将残酷的政治隐藏于充满着趣味的生活之中,但又能时时见到政治的影子,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德国电影《阿德龙大饭店》:影片不平凡的地方首先在于巧妙的倒叙手法,借桑娅的口吻叙述,将庞大的故事梳理成清晰的线。其次是细节的处理,剧中人物变老的妆画得非常具有鉴赏力,一颦一簇都可以看得出化妆师对于细节的一丝不苟。还有一幕,桑娅很多年后见到尤里安时的下意识摸一下围巾,真实并且巧妙绝伦。最后本剧的核心在于它蕴涵的道德内涵和时代精神。从德皇二世整个德国精神风貌的积极向上,到魏玛时期经济萧条带来的萎靡,又到希特勒时代整个国家的精神写照,这种包罗万象的气度,是阿德龙大饭店的独特之处。

美国电影《骑士》:本片由中国女导演赵婷执导。影片不仅是真人真事,而且是让现实中的詹德罗一家去饰演自己,即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还有那些马。影片前半段有点缓慢。中段开始,布雷迪找到驯马工作,与这种伴随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动物,重新建立联系,彼此间的接触与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通过镜头的运动,包括大范围的旋转环绕和跟拍,你仿佛能感知到人与动物的沟通,尤其是那种伴随共情的信任,互相理解,释放对方的天性与能量。影片说的不过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而放弃梦想,又比追逐梦想难太多了。

美国电影《地质灾难》一个由暗物质陨石引起的末日灾难片,整体有火山溶浆、9.2大地震、海啸、龙卷风,不过整个安全观念都错误,地震发生后,为何还自订规矩在危急时候在家里集合,明明大楼都垮掉了,而且海啸都要来了还往山下集合,整个价值观都是作死但是最后竟然安全活下来,不知道该说啥,至于特效就吐嘈下,那岩浆看起来就像蕃茄酱,海啸根本像在泼水

美国电影《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改编过不知多少遍,不久前看过1937年费穆导演的《木兰从军》,再看看这部美国人拍的电影,真有点转不过弯来,因为剧情离谱,表演生硬,武打潦草,节奏缓慢,都让木兰从军故事变得乏善可陈。木兰北被改成一个女性意识觉醒而获得神力、大杀四方的超级英雄,还用一个似魔非幻的代替她的巾帼豪情,电影已经变得不伦不类。

美国电影《在路上》:正在读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因此想到了看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其实这并不是一本很容易改编成电影的书,因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流派的风格,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在路上》也不例外,书中的主线剧情都没有详实的着墨,更多的却是意识流般的零散语句篇章,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主角Sal数次贯穿美国甚至墨西哥,时间线也长达数年之久(1947-1950),想要把这些搬上银幕无疑难上加难。电影虽然保留了大量书中的人物和对白,却也大刀阔斧删减了一些段落,重点保留在主角和狄恩·莫里亚蒂,玛丽露 和卡罗·马克斯 等几人身上,着重凸显了几人之间的友谊、情感以及混乱迷茫的青春。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酗酒、吸毒、嫖娼,生活非常糜烂。然而事实上,“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意义更多地在于提倡平等,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追寻,这区别于60年代的“嬉皮士”,可惜的是,电影也没能把握准这一主题,对于“垮掉的一代”的诠释流于表面,却没能深刻触及其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内核,着实可惜,不过从故事性上,倒是更符合电影的剧情需求,增加了观赏性。此外,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无需赘言,技术过硬,效果不俗。

日本电影《太阳之子》:该剧以三个人为中心,是建立在真实历史基础上,奏出的一曲年轻人们的战争悲歌。这三人分别是:受海军之命开发核弹爆炸任务的京都大学物理学研究室的学生(柳乐)、他的弟弟陆军下级士官(三浦)、以及他和弟弟爱慕的青梅竹马(有村)影片描绘日本在二战末期试图制造原子弹,柳乐优弥饰演炸弹制造小组中的一位年轻科学家,他逐渐开始怀疑自己正在制作东西的真正意图柳乐优弥饰演的角色及本片故事均基于一位真实的原子弹研究人员的日记,而该日记正是由导演黑崎博在10年前发现。

比利时、法国、德国电影《小英雄托托》:这既是一部侦探悬疑片、黑色喜剧片、也是亲情爱情片,同时具有悬疑、荒诞、悲伤与欢乐的多重调性。影片从怀恨的情绪开始,逐渐过渡到幸福与快乐、悲伤与痛苦,最后则归集在彻底的释然与欢乐。在此之间,悬疑的分子如同低沉的巴松管,从开头便一直在当中低声回荡,直到结尾处才与最终的真相一同退去。导演用了三段式同步闪回剪辑的方式叙事,讲述从童年到直到老年的ToTo的不幸命运,童真梦想的美好与生活现实的巨大落差,成就了这个一辈子一事无成却有着成为孤单大侠梦想的小人物的一生。短短的90分钟讲尽了被自己厌恶的托玛可怜又可笑的一生。时空交错叙事,出其不意的蒙太奇,偶尔穿插的超现实细节乃神来之笔。不愧是魔幻现实主义杰作

   俄罗斯电影《芭蕾,芭蕾》:一个过早殒落的天才、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一个努力生活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揭露人生真相的嘲讽专家,集所有这些元素为一体的男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顾一切的燃烧、爆发,绚烂夺目。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并不是因为其摄影,音乐,蒙太奇等运用的有多牛,而是在于主人公的角色张力的震撼。阿列克谢的孤注一掷带来了最后的成功,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天才。但是天才的命运却不禁叫人惋惜。对于芭蕾,二十年前他就是一个技术技巧很棒,且能力超强的舞者,即便是后来不再跳舞,但只要一提及舞蹈他就会精神焕发,舞蹈就是他生命的支撑。但是除舞蹈之外,他却是一个浑身缺点甚至难以融入常人生活的人。对于一个天才,这些性格上的缺陷无疑是他的致命伤,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生活而存在。而恰巧他又因为疾病不能跳舞,甚至生命都将走到尽头。对于他这个如此优秀而又有个性的舞者来说,这便是最大的不公平。而这种角色张力恰恰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因为真正让男主找到归属的只有——芭蕾芭蕾!

    法国、比利时电影《沉静如海》:这部作品以其优雅的风格、鲜明强烈的个性、生活化的情节、多彩多姿的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为全世界的观众带去了撼动心扉的享受。伴随着浓郁的写实气息,在文字化的经典名著与视觉化的经典影片的完美结合中,让观众淋漓尽致地感受经典文学与电影艺术的不朽魅力。影片中,朱丽·德拉姆天才般的演艺才华再次被显现出来,而她那与年纪不相称的成熟演技让人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电影没有曲折的情节,作为故事来说,它是太简单了。只有三个人物,没有任何热闹的场面。它着重的是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人物之间的感情的激荡和冲击。那扣人心弦远远超过了表面的戏剧性,超过了表面的矛盾冲突,但它是真正感人肺腑的。

    菲律宾电影《七袋米》:该片荣获三大国际电影节奖项,入围两大国际电影节展映。以温馨朴实的表演,感人至深的画面,让人在平淡之中泪流满面。在伊莎贝拉的稻田上,耶密一家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电,靠着丰收后剩余的7袋稻米维持生活。爸爸开垦种地,妈妈外出打工,支撑着这个家并扶持孩子们上学;利托、巴隆也愈发懂事,照顾妹妹、捞蛤蜊、捉蟋蟀、拾稻穗……补贴家用,四岁的雪莉终于说话了,巴隆也考了全班第一。但幸福的一家只剩下一袋稻米,妈妈不得不再次含泪离别……

    
阿根廷电影《杰出公民》:
影片通过把人物从虚幻的成名作家,拉回小镇的名人后,通过镇长和旧友,不断的引出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层层递进。因为利益冲突而反目的地方霸权,因为旧情人而反目的朋友、因为被拒绝后而失望的读者、因为被道出真相而气愤的镇长,丹尼尔回到家乡后,在短暂的几天里,就从“杰出公民”变成了“全镇公敌”,因为他拒绝活在虚假的游戏里,充当棋子,成为维持虚幻想象与虚荣利益的一份子。这部影片符号鲜明,剧情紧凑,亮点频出,立意高而不虚,大而不空,人物丰富又具有两面性。真相本身就是人们对于现实的虚构,这样的深刻主题,如何通过人物故事来表达,让人们看到了编剧的功力。拍摄手法呈现出的纪录片效果,更是小成本影片的又一个佳片案例。

法国电影《胡狼卡洛斯》(一二集)影片讲述了这个国际革命家的故事,他是个操纵者,随波逐流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大潮。影片还将见证他的命运的终结,在他委身于伊斯兰独裁统治的苏丹时,被法国警方抓获。卡洛斯这个矛盾的人物,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一样狂暴。他是一个真正的谜。

【纪录电影专辑】

俄罗斯、美国、乌克兰纪录片《狙击手的战争》: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是乌克兰战争爆发期间,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自愿参军,保护一方平安。他名叫“德基”,17岁时祖国爆发战乱,少年意气风发,在冲动之下退学身赴战场。看着南斯拉夫一点点分崩离析,德基对北约的痛恨日益增长,这些家国仇恨在塞尔维亚被轰炸后达到了顶点。也正是这时,俄罗斯的援助让他在祖国奄奄一息之时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在二十多年后义无反顾地成为俄罗斯的盟军。片中大量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语言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两位老妇人在墓地中寻找丈夫墓碑时,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述,从哀嚎到淡然,仅仅几个镜头就凸显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时文字反而显得十分苍白。主人公在历经几十年战争动荡后,内心却十分简单明了。他将自己无法企及的生活构想成了“乌托邦式”的完美状态,而为了人民他甘愿放弃自己的渴望。德基在片中唯一一次流泪是在听到一名电工讲述自己如何在工作中频繁遭到狙击手的袭击,他承诺让这些普通的人们过上平静的生活,有一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坐下喝茶。而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拿起枪保护其他人手中的茶杯。

纪录片《城市梦》以一个家庭的梦想和一个城市的梦想展开,纪录了地摊王父子,与胡毅峰为代表的城管执法队伍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历经14年的这场马拉松抗争,以地摊王”2015年退出鲁磨路为终结。这段曲折而漫长的历程,折射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折射着城市管理工作由的变化。

纪录片《好死不好赖活着》:该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在一家艾滋病人的小院,反映一个贫穷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制作简陋,却花费了陈为军一年多时间。他是摄影师,又是导演,还要顾及灯光、录音、采访,整个剧组就是他一个人。很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心胆俱裂,泣不成声。那只是镜头前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故事,镜头后面的故事更为惊心动魄。为拍此片,陈为军四次被抓被软禁并受到严厉的询问警告和上层的政治压力,差点丢失赖以为生的工作岗位。为了完成这部影片,他不得不多次装扮成一个农民,用化肥袋子装著摄像机,步行十里,胆战心惊地潜入村子,在其他病人和村民的掩护下,偷偷地进入要拍摄的家庭,然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敢迈出这个农家小院半步。陈为军除了政治上的压力,同时得承受自己内心的挣扎,万一被艾滋病毒传染上了怎么办?从刚开始害怕被蚊子叮咬,后来因为吃了艾滋病人给他的黄瓜,并在咀嚼时咬破了舌头而恐慌不已,甚至想到如何给自己办后事,直到把镜头对着死去的艾滋病人,害怕得想扔下镜头逃跑。他想到可爱的女儿才刚上小学,他的妻子温柔体贴,一个完美的家庭很可能因此而支离破碎。他写道:我怕的是一个字,这是一种对生命突然终结的恐惧。

纪录片《生门》:4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产妇故事,为人所见的并非仅只是母爱的伟大,而是在新生命诞生这个本该充满喜悦的生之门面前,中国现实社会的残酷与普世价值的愚昧下人性的私欲,真实的力度使电影犹如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的生活。就电影来说,《生门》可谓比很多剧情片都要来的更为有张力,4个不同产妇故事的交织,有人命悬一线,有人捉襟见肘,有人取舍两难,有人执于生男,这部记录片虽然也对母爱有着动人的记录,但爱让人不经感概早已不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它更深层次让人洞察的是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在这个本该写满爱的新生中人性的私欲,如若不是在危急时刻执于保留子宫,那么夏锦菊不会命悬一线,如若能正确客观面对生活的境况,而不是在极端贫穷下还要执于生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陈小凤这样悲惨的境遇,如若不是因那非要男孩不可的重压,亦不会有曾宪春的赌命怀胎,而李双双的故事则更是显而易见的将金钱与生命,至于了人性私欲的拷问之下。

【经典电影回顾】

    电影《祝福》: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由夏衍编剧,摄制于1956年,如今对该片进行了4K修复,使老片重现光彩。影片的改编,体现了夏衍的编剧风格,结构严谨,笔触凝练。它较成功地将小说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转化为电影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并且忠于原著的主题思想保留原作谨严、朴质、外冷峻而内炽热的风格。同时,为了使没有读过原著,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缺乏了解的观众易于接受,也恰如其分地做一些通俗化的工作。该片导演桑弧含蓄、细腻、恬淡、质朴的创作风格,在《祝福》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故事的展开以苏浙一带典型的风情风俗为背景,绿色的山峦、拱形的小桥、清澈见底的流水、白墙黑瓦的建筑,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清雅素淡,软化了主题先行带来的生硬;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空镜头表达人物心理,既丰富了电影的画面美感,也让情绪的传达细腻委婉。

  最后修改于 2020-10-02 13:1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