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电影的“十大门派”

分类:天堂影院 | 标签: 随笔  
2006-10-11 23:09 阅读(?)评论(0)

                      中国内地电影的“十大门派”

                                                   

     中国内地电影已经开始呈现各派争奇斗艳的局面,虽然有的“门派”还处于“萌芽”状态,或者说刚露端睨,但发展的趋势已经能让人预料到今后的方向。下面简要地展现一下“十大门派”的特点和状况:

一、张艺谋的“商业派”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影片具有较鲜明的探索色彩,这种探索并

非现代主义的探索,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反思“传统文化”,因此一些传统文化的“保守派”曾指责张艺谋是展现“丑陋”。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张艺谋开始摆脱了“探索”的阴影,而真正朝向电影商业化的道路发展,其实张也一直在朝向这个目标努力,从早期的《代号美洲豹》到稍后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他一直在探索电影商业化的模式,但都不成功。

   而《英雄》的出现使张真正具有商业电影的派头,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融合了商业电影的所有要素,尽管电影的情节结构并不太“商业”,因而缺乏了商业电影应有的故事流畅和戏剧性效果,但不管怎么说该片还是创下了亿元的高票房,是中国内地甚至包括港台电影都无人能比,这次的成功其实并非电影本身的成功,而是商业电影制作模式的成功。因此张的《十面埋伏》吸取了《英雄》在结构上的缺陷,在故事的戏剧性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使该片故事脉络清淅,悬念性强,而且并没有过多的“思想”负载,因而也创造了2004年中国电影的高票房,尽管其不足仍然很多,但张无疑是中国商业电影较为成功的探索者。目前中国电影能进入国外商业电影主流的仍只有张艺谋一人。

二、冯小刚的“贺岁派”

    每年的新年如果缺少了冯小刚的电影,确实要少了一些话题,不管冯小刚在新年拍出的

什么题材电影,人们都会向贺岁上靠,可见冯的“贺岁”地位无人能相比。确实,自从《甲方乙方》以后,冯小刚的电影越来越具有自已的风格特色,而且他每年的“贺岁”有意无意地都能成为一年的话题,例如今后的“小偷”话题、去年的“手机”话题、前年的“抄作”话题等等都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冯小刚的电影是现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调侃的风格的组合,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无疑冯小刚的电影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票房常常能够位居第二。

三、霍建起的“唯美派”

    霍建起的电影比较清新自然,从《那人、那山、那狗》起奠定了他的风格特征,而他的

《生活秀》试图把这种风格放到城市中去,展现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但并不太成功,而只有当人性和自然色彩融合在一起时,就能感受到一种美的境界,比如他的《暖》就达到了两者的统一。霍建起的电影虽然并不买座,但他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目前浮躁的社会世俗面前,看看他的电影能使人的心态宁静下来。

四、陈凯歌的“艺术派”

     陈凯歌自从《霸王别姬》以后似乎一直在寻找着“位子”,他既不甘于落入“商业电影”的潮流中,但一味地“艺术”下去,道路也并不平坦,象那部《剌秦》就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因此他在国外拍的那部《温柔地杀我》尝试走上一条商业和艺术相结合的电影路子,但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回到国内拍了一部《和你在一起》,该片其实并没有什么出众的东西,只能称为是一部中等水平的“热身之作”,他也许在养精蓄锐,等待着新的突破。所以我们只能期望他的《无极》能真正成为艺术和商业结合的成功之作。

五、贾樟柯的“地域派”

    说起贾樟柯使我想起美国作家福克纳,他一生写的都是自己生活的小镇以及周围的人,

而贾樟柯的电影也大多是展现自己家乡的生活,山西的小城或小镇,他的《小武》,他的《站台》,使我们从这些小城或小镇中的人的生活状态中感受到的是社会的气息、社会的变化,尤其可贵的是从这些看起来是很“个人”的生活面貌,但观众往往能从中得到自身的体验,遗憾的是他的电影大多处于“地下”状态,观众面并不大,但他的电影即使公映也不会进入主流市场,而只有喜欢他的人才会真正认识他的电影价值。目前他已经从《世界》开始走上“地面”,看起来《世界》已经脱离了他的山西地域,但他所展现的那些人,其实也还是从小城或小镇中走出的,也许隐喻了他本身,他也许会进入电影主流社会,但他的电影本质是不会变的。

六、徐静蕾的“青春派”

    徐静蕾比起第六代导演来说,还要小,她称得上是“第七代导演”了,但至今没人这样

称过。自从她尝试导演了《我和爸爸》那部并不算太成功的电影后,她尝到了导演的滋味,于是大胆地进行了外国文学名著的移植工作,改编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她的灵气,另一方面得益于电影界朋友的支持,中国一流的导演、演员都能加盟于她的电影,这是她成功的因素之一。而且她的运气也比较好,她没有象第六代导演那样经历过从“地下”转入“地上”的过程,因此她的电影显得清纯而脱俗,虽然有时显得幼嫩,但她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因为她的起点比较高。

七、王小帅的“地下派”

    第六代导演基本上都是从“地下”走出的,象张元、娄烨等,而王小帅也即将走上地面。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而且他不同于其他“地下派”导演的作品,喜欢反映那些边缘人的生活,比如摇滚乐队、同性恋者、吸毒者等,而是把视点放在人的生存问题上,他的《十七岁的单车》、《二弟》都真实地展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这在目前主流电影中是很少见到的。虽然说他的《十七岁的单车》经过修改后能够正式上映了,王小帅本人也因此从“地下”走出了,并且能够公开执导影片《青红》了,但只能说明对他作品的认可,我们希望他还是能保持“地下派”时的锋芒。

八、冯小宁的“反战派

    冯小宁自从拍摄了《战争子午线》后,就喜欢上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他的战争三部曲

(《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虽然已经拍完,但他还在致力于以新的形式拍摄一部反映抗战的具有喜剧色彩的影片。虽然说他的战争片还不能和美、英、法、俄等国相比,但他所具有的“反战视点”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特别是他的《紫日》就充满着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这和我们以往的战争片所一贯主张的鲜明的敌对关系就不一样了。与冯小宁相近,吴子牛也是位擅长拍摄战争片的导演,他的《晚钟》、《南京大屠杀》、《大磨坊》、《欢乐英雄》、《阴阳界》等所给人的心灵震撼是一般战争片所不具有的,不过最近似乎有些沉寂了。对于中国“反战派”导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历过多少战火,能够正视这些,并且以新的视点表现这些,这对于今后不让历史重演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九、孟京辉的“实验派”

    孟京辉是话剧导演,但他很有思想,也很会实验,因此他所执导的“实验话剧”常常引

人注目,受到知识界人士的赞扬。他执导的一部电影《象鸡毛一样的飞》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其实每个国家都需要有这样的实验作品,就象科学需要经过反映实验才能得到成功一样,文学、话剧、电影等艺术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才能取得收获。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探索电影”的兴起,就为第五代导演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今这样的实验已经非常少了,前几年李欣还作过《花眼》这样的实验,如今他也开始走上了《自娱自乐》的道路。当然“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让电影拍得更新颖、更好看一些。

十、李少红的“浪漫派”

    李少红所走的道路也是比较多样的,她的最早的电影是《银蛇谋杀案》,一部在当时是

属于比较暴力的电影,因此在公映时做了删节;而后又拍了一部《血色清晨》,一部反映乡村的传统习俗对人摧残的非常严酷的电影;接着就根据名剧《雷雨》拍了部电视连续剧,由于在改编中加进了新的元素而遭之非议;但她真正被人认识的却是那部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那华丽的风格简直令人眼睛一亮;不久又拍了部近代题材的同样凄美的《橘子红了》,这些作品渐渐地展现出了李少红追求的风格,凄美的情调、浪漫的情感,尤其是对“浪漫”更为独钟,于是就有了那部《恋爱中的宝贝》。其实中国的浪漫并不缺乏,过去的许多“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就是主流文艺,而今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浪漫、生活的浪漫,一个缺乏浪漫的民族就是一个缺乏生机、缺乏朝气的民族,我们希望李少红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向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以上的“十大门派”并不全面,也比较片面,我希望中国电影的门派越多越好,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真正兴旺起来。

  最后修改于 2006-10-12 20:2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